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哀悼戰後創傷:《鬱》(Melancholia)



© The Latino Theater Lab

演出:The Latino Theater Lab
時間:2013/3/16 20:00

地點:Los Angeles Theatre Center (Downtown LA)

文 鄭芳婷

由拉美劇場實驗室(The Latino Theater Lab)編劇,荷希.路易.瓦倫左拉(Jose Lois Valenzuela)執導的作品《鬱》(Melancholia)於洛杉磯劇場中心(Los Angeles Theatre Center)上演。劇場外圍的環境十分混亂,大麻味飄散四處,斷壁殘垣,與此劇所要表達的戰後創傷主題竟意外地相襯。

《鬱》一劇著墨自伊拉克戰爭而返的美國軍人馬里歐(Mario),因心裡承受著無法平復的巨大創傷,難以回歸正常生活。戰爭的鬼魅時刻縈繞,使得馬里歐眼前開始出現各種幻覺,並且難以入眠,精神幾乎崩潰。馬里歐甚至開始攻擊自己的家人和情人,被送入醫院後,最後選擇以自殺求得解脫。

這樣一個淒涼慘烈的故事,《鬱》劇不以一般通俗狗血的寫實劇場來表達,而使用後現代抽象拼貼的手法,呈現馬里歐精神分裂崩潰的情境。所有的演員臉上皆抹了白粉與誇張的紅色腮紅,將寫實情境直接打破。飾演馬里歐的演員一共三人,以不同視角服務三面式舞台下的觀眾,除此之外,三位一體的角色各自表述,舞台上寫實與抽象同時並置:馬里歐甲與真實家人互動,馬里歐乙與抽象角色對話,馬里歐丙則冷眼旁觀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貫徹全劇的抽象角色(一男一女),象徵著馬里歐精神重創的狀態。他們除了與馬里歐拉扯對話,似乎也代表著全知的導演向觀眾解釋一切,有如後現代歌隊。雖然兩位角色的定位尚缺精準,卻非常有效地提供觀眾必要資訊,發展劇情,渲染情緒。另外,有一位穿著透明黑紗,扮相詭譎的女演員,從頭到尾在舞台的各個角落觀察眾人,有如可怖的死神,也是一大亮點。

除了特殊的角色設計,刻意粗糙凌亂的舞台空間,讓《鬱》劇充滿著荒涼破碎的意象。天花板懸掛的日光燈泡慘白蕭條,無情地打亮演員臉上因汗水模糊溶解的白粉。整齣戲在馬里歐的死亡中結束,乾淨俐落。

正如茱蒂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危險生活:哀悼與暴力的力量》(‪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所論,認清他人與我之間無可否認的相互依賴關係,並且接受這個關係,才是真正生存下去的方式。那麼,是否馬里歐可以藉由認清眾多已然分裂的我之間的關係,重新獲得活下去的機會呢?《鬱》結局雖然十分悲慘,但是其表現手法卻點明了這樣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