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0日 星期六

國家機器的末日強暴案:史黛拉.阿德勒劇場之《貝魯特》

圖片出處:www.stellaadler-la.com/
演出:Meghan Cox(導演)、Katie Booth(演員)、Victoria Cardozo(演員)、Halldor Fannar Sigurgeirsson(演員)
時間:2013/7/19 20:00

地點:Stella Adler Theatre, LA

文 鄭芳婷

《貝魯特》(Beirut)是美國劇作家艾倫.鮑恩(Alan Bowne)的劇本作品。鮑恩曾是新劇作家協會(New Dramatists)的一員,他於1989年因愛滋病併發症過世,享年四十四歲。 2013年七月在好萊塢地區史黛拉.阿德勒劇場(Stella Adler Theatre)上演的《貝魯特》,體現了鮑恩劇本創作的一貫核心議題:國家機器、身體政治、末日寓言。

燈暗後,爆裂聲響起,紅髮女演員自舞台上的門後進入,她身著骯髒油膩的內衣褲,胸膛上全是汗水,髮絲黏成一束一束,神情恐慌狼狽。舞台上呈現的是一個破爛污穢的房間,地上滿是灰塵及堆積雜物,牆上窗外的隱隱藍光透著詭譎之氣。她在這個空間中不斷遊走,一會兒進行不明祈禱儀式,一會兒將自己像個嬰兒般包裹在床單之中,一會兒嚼起罐頭食物,一會兒又神經兮兮地望著窗外,彷彿外面有著什麼巨型怪物正在挨家挨戶地吃人。女演員將內褲脫掉後,觀眾看見她臀部上烙印著巨大的P字樣。

門外傳來的聲響讓她神經緊繃,走進的是另一名黑髮女演員,神情一樣焦慮恐懼。紅髮女子不斷咆哮,欲讓黑髮女子離開,然而黑髮女子卻不願意離開,她向紅髮女子表達她的滿腔愛意,甚至露出自己臀部上造假的P字樣。觀眾從二人的對話中得知,外頭世界已如末日,傳染性性病絕症蔓延四處,政府將病毒陽性反應(Positive)者強制驅入隔離營,並在他們的臀部刺上P字樣,以與陰性反應者分別。破爛的隔離營不提供任何照護,只是任由這些感染者在此等死。

兩人之間的張力無限擴大,幾近脫序的肢體暴力赤裸裸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她們愛撫、擁抱,但恐懼親吻,強烈的情慾使她們只好僵硬地不斷摩擦嘴唇最邊緣。一片混亂之中,門忽被踹開,一名身著軍官制服,頭戴防毒面具,手持警棍的男子闖入,態度有如地痞流氓。紅髮女子被要求站立彎腰,岔開雙腿,任由男子以手電筒照射檢視下體。男子而後要求二人互相揉搓胸部,他則將手伸入自己褲襠,開始手淫。屋外的警笛響起,男子暴跳如雷,舉槍發狠,然後悻悻地離開。幾乎虛脫的二人頹然倒地,張力更加,紅髮女子的態度越發暴戾,她甚至掐住黑髮女子的脖子,威脅她必須離開這個地方;然而黑髮女子不斷悲求,她認為自己無所畏懼。就在黑髮女子最終踏出門口之際,紅髮女子又將她拉回,像個孩子般任性地將她推倒在床墊上。整齣戲就在兩人最終的結合中謝幕。

《貝魯特》殘忍赤裸地呈現國家暴力與性別暴力交織在一起的末日景象。正如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在《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中所論,「瘟疫」是愛滋病賴以被理解的主要隱喻。劇中的不明性傳染病與災難、毀滅等隱喻相連,建構出這一幕瘋狂暴戾、幾近非人的世界。人之身體於此有如畜生之軀,被制度性地遺棄後,不斷物化,就像是紅髮與黑髮女子,最後竟淪為軍官手淫的器具。

此劇上映於七月,與此同時的台灣,正為洪仲丘事件舉辦大型抗議遊行。劇中的疾病末日之景,對應著台灣國家機器的野蠻暴力,令人想起王墨林2004 年的創作《軍史館殺人事件》。此劇再現發生於1999年的景美女中學生在軍史館遭殘忍姦殺,而後案件被草草結束的事件。在已幾乎成為無政府狀態的國家,劇場必須脫離傷風悲秋的小文藝路線,以其本身的表演質地,反映迫切的社會問題。《貝魯特》正是很好的範例。


照片:舞台一景 (攝影:林柔箴)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星空下的紅寶石:洛杉磯公園草地芭蕾舞節


圖:紅寶石 (攝影:文采薇)

演出:Los Angeles Ballet
時間:2013/7/6 19:30

地點:Grand Park, LA

文 鄭芳婷

洛杉磯格蘭德公園 (Grand Park)的草坪上,搭起了舞台黑幕,觀眾從豔陽高照的下午就開始陸續進入公園,鋪上五顏六色的地毯和野餐布,閒聊等待表演開始。等待的過程中,舞者穿著練習服上台彩排,輕靈的音樂也放送著,氣氛歡暢無比。大約七點半左右,放眼望去已座無虛席,整個公園至少擠了有兩百觀眾,全都屏息以待。

本次草地芭蕾舞節的表演者為洛杉磯芭蕾舞團(Los Angeles Ballet)的舞者,編曲是現代音樂之父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編舞則是被美國知名舞評家夏普(Twyla Tharp)稱作「神」的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 。巴蘭欽為二十世紀對芭蕾舞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也是紐約市立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的創辦人,他對芭蕾舞的革新概念至今無人能及。1904年出生於俄羅斯音樂世家的巴蘭欽,九歲時因投考海軍學校失敗,因緣際會進入芭蕾學校,開始其舞蹈生涯。二十歲時受到芭蕾舞贊助商迪亞基列夫(Diaghilev)的賞識,闖蕩於歐洲舞蹈圈,奠定其舞蹈創作的地位。而後受到美國大亨林肯.克斯豋(Lincoln Kirstein)的邀請轉往紐約建立芭蕾舞學校,並開始於美國大放異彩。

巴蘭欽重視舞蹈結構,將之客觀類比音樂結構,並超脫傳統芭蕾舞對於戲劇文學的依賴。傳統芭蕾舞的莊嚴及感性,為俐落敏捷的運動感所取代,舞台上洋溢著輕巧俏皮又暗中較勁的氛圍。本次表演上半場為《阿貢》(Agon),下半場則是 《紅寶石》(Rubies)。《阿貢》一齣並無顯著故事,而由一系列的舞蹈動作所組成,舞者群身著黑白簡易舞服,分作兩人、三人、四人及群體共舞,部份舞步源於十七世紀法國宮廷舞的動作。《紅寶石》一齣源於巴蘭欽於1967年所創作的世界上第一部三幕「抽象芭蕾」《珠寶》(Jewels),此作本包含三部份:綠寶石(Emeralds)、紅寶石(Rubies)、鑽石(Diamonds),分別搭配佛瑞(Faure)、史特拉文斯基、柴可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 的音樂。《紅寶石》一齣,舞者著鮮紅色絨呢舞衣及水晶飾品,畫面精緻美麗,正如紅寶石於台上閃爍不已。舞蹈動作體現充滿活力的音樂,融合百老滙爵士歌舞劇的風格,十分討喜。

其中一位中國裔的男舞者(Zheng Hua Li)是全團唯一亞洲臉孔,其從容優雅的身段及爆發力十足的舞蹈動作十分引人入勝,作為本次草地芭蕾表演的首席主角,確實當之無愧。


圖:建築上的創意投影(攝影:鄭芳婷)


圖:滿滿的觀眾(攝影:鄭芳婷)

圖:阿貢(攝影:鄭芳婷)

圖:阿貢(攝影:鄭芳婷)

圖:紅寶石(攝影:文采薇)

圖:紅寶石(攝影:鄭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