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6日 星期五

究竟是何種《出口策略》?


Glorya Kaufman Hall

演出:Alexandra Shilling, Carson Efird, 及其他舞者
時間:2013/4/26 20:00

地點:Glorya Kaufman Hall, World Arts & Culture/Dance, UCLA

文 鄭芳婷

《出口策略》(Exit Strategies)是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世界藝術文化/舞蹈系所(World Arts & Culture/Dance)學生亞立山大席令(Alexandra Shilling)及卡森艾菲爾德(Carson Efird)兩人所共同展演的作品,作品共分三個段落,各自故事,並無明顯關聯性。



第一個作品為《中心點》(Pivot Point),導演為亞立山大席令,表演者一共四名。表演者呈大字型仰臥於學校戶外大草坪的中心點,四人輪替,總共六小時不間斷。表演者毫無保留地承受著日曬雨淋,臉頰上除了草地泥灰,還佈滿曬傷的脫皮,到了晚上,低溫使得表演者的手腳不住顫動,然而大字型姿態仍沒有改變,只是表演者的四方多設置了四個腳燈,讓路過行人不致因視線不清而踩到表演者。《中心點》乾淨俐落地呈現靜置/止的力量,與周遭隨時光變換的景物形成對比,隱隱帶出反抗的特質。除此之外,表演者四周站立的行人的凝視成為一種監督的、從上到下的力量,觀者於是無可避免地成為反抗的對象。


出處:http://dailybruin.com/2013/04/25/
攝影:Yin Fu

第二個作品為《缺席:一段歷史》(Absence: a History),編舞者為亞立山大席令,舞者一共五名,包括編舞者自己偶爾上台。舞台上,黑白照片凌亂各處,四名舞者以不斷重複的機械式動作,結合文學性的朗誦,以及大螢幕上播放的影像,述說著一段相當模糊的記憶。所有的舞者聲稱自己就是亞立山大席令,並試圖形容那段殘缺記憶,然而的建構的過程中,記憶不斷地被製造又篡改,以至於完全模糊。在舞台上追逐的時候,舞者們爭搶著一個黑色硬盒,彷彿所有的記憶都鎖在裡頭,唯有奪取並撬開才可取得。其中有一個令觀眾相當緊張的設計橋段:某舞者仰躺舞台地板,另名舞者手持黑盒站立於側,在某個瞬間,黑盒墜落,在幾乎要摔在仰躺舞者胸口之際被攫住,雖然這個橋段必定經過反覆練習,然而觀眾的恐懼驚呼在這裡似乎並非必要的情緒感受。

第三個作品為《我為你來》(I am come for you),編舞者為及卡森艾菲爾德及其他舞者,舞者一共三名,身穿一致的藍白服裝。舞台乾淨無物,只有大螢幕上播放海灘餘暉的動態影片。舞者隨著相當渲染澎湃的音樂舞動,其舞步以大量的相互肢體接觸為主,似乎有意探討人與人之間權力關係,然而此一概念不甚清楚,節目單上雖然表示這個作品改編自美國劇作家艾德華阿爾比(Edward Albee)的作品《沙盒》(Sandbox),然而從頭到尾除了影片上的沙灘,並看不出哪裡確切指涉其劇作。由於舞者肢體訓練不足,動作失去精準度以至於整個作品顯得過於冗長。 從《出口策略》一作可看出美國年輕編舞家的思想野心,然而其野心遠遠超出呈現能力的基本要求,以至於作品鬆散而無架構,除了第一個段落尚稱概念清楚外,其餘兩個作品似乎還未達上台水準。反觀台灣眾多年輕舞者對於身體的掌握度渾厚純熟,美國年輕舞者似乎得多多加油了。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虛擬的人物,現實的議題:《順帶一提,見見薇拉史塔克吧》的再現解構手法


© Michael Lamont

演出:Gilbert Cates
時間:2012/10/26 19:30

地點:Geffen Playhouse (LA)

文 鄭芳婷

時下台灣許多談話性節目,例如《關鍵時刻》,以似假半真的新聞史料佐證主持人間的談話內容,而談話內容涵括奇人異事,簡直無所不包,觀眾樂得在真假事件間擺盪來回,「追根究底」成為一個玩樂的過程,結果則變得不那麼重要。

普利茲得獎劇作家林恩諾塔吉(Lynn Nottage)的《順帶一提,見見薇拉史塔克吧》(By the Way, Meet Very Stark) 一劇,正是以黑人女明星薇拉史塔克(Vera Stark)的一生為研究主題,探討史實與虛假之間不斷辯證的關係。場景轉換於建構故事的寫實場景與解構故事的談話節目場景,使得真假之間產生有趣的互動性。轉換之間所產生的幽默除了搏觀眾一笑外,也減緩了實際上嚴肅殘酷的社會議題所帶來的不安與張力。

薇拉史塔克是一個黑人女演員,有如日本目前紅透半邊天的初音未來(初音ミク),是一個虛擬出來的人物。在1970年代的好萊塢,薇拉史塔克原是一個中下階級普通的女幫傭,在偶然機會之下,巧遇伯樂,搖身一變當紅女明星,更促使未來黑人演員世代的來臨。這樣一個麻雀變鳳凰的傳奇,幾乎是人人買單的通俗故事,然而此劇特殊之處就在於它不斷將才剛剛進入熱血故事場景的觀眾們又拋擲回無情冷調的談話節目現場,關於薇拉史塔克的那些水晶鞋與南瓜馬車於是乎瞬間消失,原來一切都是源於演藝產業利潤或是黑人民權政治考量所創造出來的幻覺而已。

劇場表演本身就是一種再現,《順帶一提,見見薇拉史塔克吧》以再現手法探討了演藝圈「再現薇拉史塔克」此一現象的各種權力(利)結構,使得此劇成為一後設劇場,薇拉史塔克被抽絲剝繭式的分析評斷後,血肉離驅,成為再現的再現之中的一個符號。然而作為符號,它卻指涉了整個背後龐大的社會結構,以及結構底下交雜運作的性別、種族以及階級議題。



© Gilbert Cates

照片出處:www.neontommy.com

2013年4月14日 星期日

劇場作為建(解)構歷史的方法:珊蒂布朗(Sandy Brown)的《噢,是的她辦到了》(Oh, Yes She Did!)


© Sandy Brown

演出: Sandy Brown
時間:2013/4/13 19:30

地點:Theatre-Theater (LA)

文 鄭芳婷

非裔美籍表演藝術家珊蒂布朗(Sandy Brown)自編自演的《噢,是的她辦到了》(Oh, Yes She Did!)於2012年獲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選為最佳單人表演。珊蒂布朗在這個單人秀中,放入脫口秀、多媒體、寫實獨白、演唱、舞蹈多種元素,一人詮釋將近十三個黑人女性歷史人物。這些人物包括:美國史上第一個將自己作品出版的非裔女性詩人菲麗斯魏特利(Phillis Wheatley)、著名爵士歌星比莉哈樂黛(Billie Holiday)、民權行動主義者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廢奴主義者哈莉特塔布曼(Harriet Tubman)、政治運動家安吉拉戴維斯(Angela Davis)等等。

全劇以這十幾個女性的歷史串聯起來,珊蒂布朗以其獨特幽默口吻,重新詮釋這些女性的風華,拾回那些長久以來被父權式、國族式大敘述所遺忘的非裔女族史。每個角色之間雖無直接關係,卻某種程度上形成一個精彩絕倫的跨時空對話,每個女性從不同視角各自發聲,在性別、種族、國族等議題上產生眾聲喧譁(Heteroglossia)的效果。珊蒂布朗的表演方式也可視作一種歷史的再創造,令人想起美國當代著名劇作家蘇珊羅利帕克(Suzan-Lori Parks)的《美國劇》(The American Play),演員於舞台上向下挖掘,取出各樣物品,建構著被抹滅的歷史。

然而,劇場不只作為建構私歷史的工具,也成為解構公歷史的武器。舞台後方的螢幕上播映著眾角色相關的歷史圖片、照片、紀錄片、或是其他零散片段,這些影像大多十分殘酷地表達出美國建國早期黑奴制度下非裔人種悲慘的命運。而珊蒂布朗在舞台前方的幽默表演與螢幕上的殘酷影像或是呼應、或是出入、形成相當有趣的對話。觀眾於是擺盪在悲愴與歡樂的兩種情緒中,不至於在同一情緒中自溺過久。

相似於台灣藝術家陳玉慧同樣講述家國情感的《海神家族》,這齣戲也細膩地處理了每個女性身處大時代下的各種掙扎與情感,不同的是,珊蒂布朗讓戲充滿了笑鬧與自嘲,使得那些晦暗不堪的過去,不至於使得台前觀眾(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四十歲以上的非裔美籍婦女)落淚滿矜。


© Sandy Brown


舞台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