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七〇年代的反叛精神:崔莎布朗(Trisha Brown)的《森林的地板》(Floor of the Forest)



演出:World Arts and Cultures/ Dance, UCLA
時間:2013/3/30 20:00

地點:Courtyard, Hammer Museum

文 鄭芳婷

美國著名的後現代舞蹈家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崛起於六〇年代的紐約,她打破芭蕾舞與現代舞的刻板框架,將日常動作與即興表演融入舞蹈,為後現代舞的先驅之一。崔莎布朗也是著名的傑生舞蹈劇場(Judson Dance Theater)的核心團員之一,其餘舞者包括伊娃雷諾(Yvonne Rainer)、露辛達柴爾德 (Lucinda Childs)、及西蒙弗帝(Simone Forti)。這個團體以其實驗性的舞蹈方法為人所知,並啓發無數舞蹈後進。

受到約翰凱吉(John Cage)及默斯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的「機率 」(Chance)概念的影響,崔莎布朗的作品也以一套套動作組合所構成,這些動作看似隨機,實則經過精密計算。此次表演《森林的地板》(Floor of the Forest),正是源於此概念的作品。

《森林的地板》是崔莎布朗著名的「裝備」(equipment)系列作品之一。早在年初,舞團便廣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學生參加工作坊及實際表演,共同重(再)現這個1970年的作品。這樣的呈現方式,也打破了非舞者與舞者之間的傳統鴻溝,使得一般民眾都得以近距離親身參與表演的過程。

展演的地點為翰默博物館(Hammer Museum)的戶外中庭廣場。偌大寂靜的廣場上置放著一巨型框架,架上綁井字形繩索,繩索上垂掛幾十來件各色衣物。兩名舞者從兩邊跳上框架後,默默攀爬於繩索之上,反覆掙扎,穿上衣物後,放開手腳,垂吊在空中約半分鐘,脫下衣物,然後繼續攀爬。這樣的一套動作反覆約莫十來次,整套表演近半小時,直至一名工作人員敲擊木琴,兩名舞者才一齊從架上下來,謝幕。

「穿脫衣物」這個日常生活動作是這個作品最主要的「舞蹈動作」。看似輕鬆簡單的生活步驟,在這個作品中不再愜意。舞者需高度集中精神,耗費大量力氣才能安全攀爬並懸掛於繩索間,更別提在半空中的狀態下反覆穿脫那些並不合身的衣物。「穿脫」成為一個幾乎沒有確切目的的、反覆進行的儀式之後,透露出日常生活的某種荒謬性與制約感。不合身的衣物,也暗示著人與社會制度之間難以消磨的齟齬。正如朱蒂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所說,生活的操演性(performativity)展示了人對於制度無意識地接受、內化、及不斷演練。唯有當人能夠稍微意識到操演性的力量,才有可能真正打破既有成規。《森林的地板》正是這樣一個作品,它展現了四十年前那些紐約舞蹈家對於社會規範與藝術體制的不滿與挑戰。



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哀悼戰後創傷:《鬱》(Melancholia)



© The Latino Theater Lab

演出:The Latino Theater Lab
時間:2013/3/16 20:00

地點:Los Angeles Theatre Center (Downtown LA)

文 鄭芳婷

由拉美劇場實驗室(The Latino Theater Lab)編劇,荷希.路易.瓦倫左拉(Jose Lois Valenzuela)執導的作品《鬱》(Melancholia)於洛杉磯劇場中心(Los Angeles Theatre Center)上演。劇場外圍的環境十分混亂,大麻味飄散四處,斷壁殘垣,與此劇所要表達的戰後創傷主題竟意外地相襯。

《鬱》一劇著墨自伊拉克戰爭而返的美國軍人馬里歐(Mario),因心裡承受著無法平復的巨大創傷,難以回歸正常生活。戰爭的鬼魅時刻縈繞,使得馬里歐眼前開始出現各種幻覺,並且難以入眠,精神幾乎崩潰。馬里歐甚至開始攻擊自己的家人和情人,被送入醫院後,最後選擇以自殺求得解脫。

這樣一個淒涼慘烈的故事,《鬱》劇不以一般通俗狗血的寫實劇場來表達,而使用後現代抽象拼貼的手法,呈現馬里歐精神分裂崩潰的情境。所有的演員臉上皆抹了白粉與誇張的紅色腮紅,將寫實情境直接打破。飾演馬里歐的演員一共三人,以不同視角服務三面式舞台下的觀眾,除此之外,三位一體的角色各自表述,舞台上寫實與抽象同時並置:馬里歐甲與真實家人互動,馬里歐乙與抽象角色對話,馬里歐丙則冷眼旁觀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貫徹全劇的抽象角色(一男一女),象徵著馬里歐精神重創的狀態。他們除了與馬里歐拉扯對話,似乎也代表著全知的導演向觀眾解釋一切,有如後現代歌隊。雖然兩位角色的定位尚缺精準,卻非常有效地提供觀眾必要資訊,發展劇情,渲染情緒。另外,有一位穿著透明黑紗,扮相詭譎的女演員,從頭到尾在舞台的各個角落觀察眾人,有如可怖的死神,也是一大亮點。

除了特殊的角色設計,刻意粗糙凌亂的舞台空間,讓《鬱》劇充滿著荒涼破碎的意象。天花板懸掛的日光燈泡慘白蕭條,無情地打亮演員臉上因汗水模糊溶解的白粉。整齣戲在馬里歐的死亡中結束,乾淨俐落。

正如茱蒂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在《危險生活:哀悼與暴力的力量》(‪Precarious Life‬: ‪The Power of Mourning And Violence‬)所論,認清他人與我之間無可否認的相互依賴關係,並且接受這個關係,才是真正生存下去的方式。那麼,是否馬里歐可以藉由認清眾多已然分裂的我之間的關係,重新獲得活下去的機會呢?《鬱》結局雖然十分悲慘,但是其表現手法卻點明了這樣的可能性。

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

美國六零年代的風華重現:《虹橋末日》(End of the Rainbow)


圖片出處:lunerontheatre.wordpress.com

演出:Center Theatre Group
時間:2013/3/14 20:00

地點:Ahmanson Theatre (Downtown LA)

文 鄭芳婷

《虹橋末日》(End of the Rainbow)為彼得.奎特(Peter Quilter)以美國女歌唱家茱蒂.嘉蘭生命最終一年(1969)為主題編寫的音樂劇。2005年於雪梨首演後,巡迴倫敦及紐約,今年來到洛杉磯的阿曼森劇場(Ahmanson Theatre)演出。

故事從茱蒂.嘉蘭與年輕俊美的經紀人兼未婚夫米奇.迪恩(Mickey Deans)進入倫敦麗池酒店的房間一幕開始。舞台設計美輪美奐,將豪奢的酒店房間寫實地搬上鏡框式舞台,飾演茱蒂.嘉蘭的演員崔西.班內特(Tracie Bennett)手法老練精緻,一出場就氣勢驚人,完全將飾演米奇.迪恩的演員比下去。她將茱蒂.嘉蘭放浪形骸又浪漫純真的表情態度詮釋到位,並不矯情地將藥物酒精成癮的症狀表現地淋漓盡致。

整齣戲由麗池酒店房間與演唱秀場兩景交錯而成,舞台上的現場爵士樂隊隱身於房間佈景牆之後,牆面一升起,換上百老匯燈光,立刻變成熱鬧非凡的演唱現場。然後到了戲的後半段,實體牆面雖升起,仍有一道半透明布幕,爵士樂隊從布幕後方現身,於房間一景融為一體,象徵著茱蒂.嘉蘭由於酒藥精神瀕臨破裂,無法分清時空的身心狀態。

米奇.迪恩在此劇被描寫為一個不擇手段利用茱蒂.嘉蘭賺錢的冷血男子,而貼身鋼琴手安東尼(Anthony)則令人想起電影《傲慢與偏見》裡由柯林佛斯(Colin Firth)飾演的達西(Darcy),羞赧正直,至情至性。三角關係在此劇中也有相當精彩的著墨:當茱蒂.嘉蘭試圖戒斷藥物,米奇.迪恩為了商業利益竟將藥物和水灌入其口中,安東尼眼見此狀,立刻上前搶下藥物,並趁米奇.迪恩離去之時央求茱蒂.嘉蘭和他一起離開,然而當米奇.迪恩返家,問起二人聊天內容,茱蒂.嘉蘭只是笑說她正在向安東尼告別。值得注意的是,安東尼從頭到尾都是一名男同志,他從不為自己的性向感到困擾或尷尬,總是大方坦承甚至自嘲,然而,他對茱蒂.嘉蘭毫無保留,不考慮性別的愛,正是此劇最精彩動人之處。

茱蒂.嘉蘭最終毫無光彩地死在沙發上,享年四十六歲。當觀眾席已哭倒一片,演員緩緩地站起來,輕柔溫暖地唱起這位傳奇人物的暢銷金曲《虹橋彼處》(Over the Rainbow)。於是觀眾破涕為笑,終於在哀傷中復甦。導演最後沒有讓戲變成純粹的悲劇,他讓觀眾見證過去讓人惋惜的歷史時刻,並在見證之後,更有勇氣走完各自的人生。







以上圖片出處:圖片出處:lunerontheatre.wordpress.com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展演觀光:庫希歐呼啦山丘(Kuhio Mound) 夏威夷舞蹈表演


攝影 鄭芳婷

文 鄭芳婷

夏威夷歐胡島(Oahu)的火奴魯魯(Honolulu)為著名的觀光勝地,太平洋熱帶島嶼情調的情境配上全套觀光措施,使得此地終年吸引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火奴魯魯最富盛名的威基基海灘中段,有一座綠草如茵的小型戶外公園,名為庫希歐呼拉山丘(Kuhio Beach Hula Mound),山丘上有一株枝葉繁茂的大樹,正好成為天然舞台的絕佳背景。每逢週二、四、五、六的傍晚,這裡就會舉行為時約一小時的免費夏威夷舞(註一)表演。於是時間一到,就可以見到大人小孩通通席地而坐,後方映著橘紅色優雅的夕陽,等待表演開始。

不到六點,舞台上已出現兩位現場演唱的表演者,男子彈著烏克麗麗,女子以沈穩極富感情的聲線演唱夏威夷文歌曲。序曲過後,正式表演開始,一位老先生出現在台上,朝著開放式舞台的三個方向吹奏巨型貝殼,有如號角響起。接著,不知何時混入觀眾席的三位演唱者起身,彷若天籟般隔空吟唱,於此同時,夏威夷舞者終於踏上舞台。

身穿小背心,露出腹部,頸間、頭頂、手腕與腳踝上皆套著五彩花圈,夏威夷舞者各個笑容可掬,感性多情。舞者共分兩組,一組以三位年輕女孩為主,另一組則是由近十位中年婦女組成。年輕組多半露出腹部,表演青春洋溢活潑暢快的舞曲;中年組則穿著連身長洋裝,詮釋優雅感性的抒情歌曲。無論哪一組,台下觀眾無不如癡如醉,舞台旁邊的花車攤販兜售著各種舞者表演用到的樂器,還有各款花環,真花假花,一片繽紛。隔壁就是以高級精品店出名的卡拉卡烏阿大街,大量日本觀光客戴著花圈,拎著剛採購來的大包小包,一眼望見山丘上的表演而歡聲雷動。

珍.戴蒙 (Jane C. Desmond) 於其著作《展演觀光》 (Staging Tourism,1999,暫譯) 一書中,細緻地論述了在夏威夷高度觀光產業的體制中,所謂的傳統與風俗是如何建構出來的。被「發明」出來的夏威夷文化與資本主義結盟後,推動並維持了整個夏威夷島的經濟,在開墾的同時,也消費(耗)當地原住民的文化產業。庫希歐呼拉山丘的表演看似免費大方,實際上,它暗喻著整個夏威夷觀光產業隱形驚人的力量,並同時間揭示了另一個問題:這樣一個免費的表演中,原住民表演者表演勞動所得是否與隔壁商家的獲利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呢?

註一:夏威夷舞蹈十分多元,最為人知者為以臀部快速環繞出名的大溪地舞和以手語敘事為特色的呼拉舞,可參考日本導演李相日於2006年拍攝的電影《扶桑花女孩》。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美國酷兒表演團體「開襠褲」之《失落的小客廳》(Lost Lounge)


© Split Britches

演出:Split Britches
時間:2011/8/11 18:15

地點:Grand Ball Room, Palmer House Hilton Hotel

文 鄭芳婷

2011年,高等劇場教育協會(Association for Theatre in Higher Education)在芝加哥市主辦的國際研討會上,邀來美國著名的女同志及女性主義表演團體「開襠褲」(Split Britches)為此盛會帶來她們經典的表演《失落的小客廳》(Lost Lounge)。

「開襠褲」劇團由專於酷兒諧擬趣耍的佩姬.蕭(Peggy Shaw)、擅長女性主義劇場的路易絲.魏佛(Lois Weaver)以及藝術家黛博.瑪歌琳(Deb Margolin)共同成立於1980年,為當代首屈一指的女性主義酷耍表演團體。她們擅長以諧擬(parody)、拼貼(collage)、脫口秀(talk show)等後現代表演技巧詮釋酷兒趣味,並在其表演中混入藝術政治(politics of arts)的激進目標。幾十年來,「開襠褲」已影響不可計數的表演團體及表演學者。(註1)「開襠褲」劇團曾於2004年來臺灣,於第三屆女節(Taiwan Women Theatre Festival)進行表演。

此次《失落的小客廳》一劇,以其解構式的插科打諢及脫口秀方式,輔以對於世間情愛的趣味諧擬,重新定義「鄉愁」,並提問觀眾,所謂「失去」究竟代表什麼?而「記憶」又如何建(解)構故事直擊兩位演員(由佩姬.蕭及路易絲.魏佛飾演)之間的權力關係,雖無顯著線性情節,此劇仍將生動刻畫角色,凸顯情慾與性慾交織共雜的戲劇張力。正如酷兒表演學者荷西.繆諾茲(José Muñoz)所提出的「解認同」(Disidentification)理論,強調弱勢團體應對強勢文化的各種行動 (Disidentification, 1998)。繆諾茲認為,弱勢團體具備以巧計及幽默穿梭於主流意識形態之中的自主能力。「開襠褲」劇團即是這樣一組表演團體,能夠以其游擊戰式的力量,持續挑戰與挑釁既有的性別二元論。

註1.美國性別研究學者蘇愛倫.凱斯(Sue-Ellen Case)在其《開襠褲》(Split Britches, Feminist Performance/Lesbian Practices)一書中對此劇團作了深刻細緻的論述。


© Split Britches

2013年3月8日 星期五

梅潑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 跨館影像展


© Robert Mapplethorpe Foundation
Robert Mapplethorpe
American, negative 1985; print 2004
Gelatin silver print
15 1/8 x 15 1/16 in.
2011.7.19


In IMAGES, the I dissolves and becomes an OTHER.

文/鄭芳婷

梅潑索普為二十世紀後半最偉大的攝影家之一,其作品前衛風尚,主題涵蓋種族、情慾及性別等議題,並對同時代的攝影家產生深遠影響。由於拍攝主題強烈大膽,從1980年代的文化戰爭(Cultural War)以來,一直廣受注目。

從2012年十月起至隔年三月,洛杉磯郡立藝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及蓋帝中心(Getty Center)與當代美國攝影家羅伯.梅潑索普(Robert Mapplethorpe)合作,在兩間藝術館各自展出梅潑索普的作品,相互對話,形成相當有趣的跨館展覽祭。

蓋帝中心所展出的作品除了梅潑索普宛如雕刻般的身體影像,還有以其一生摯愛派蒂.史密斯(Patti Smith)為主題的作品,以及其他充滿生殖器明/暗喻的花朵攝影。最值得一提的是,蓋帝更展出了比較少見到的梅潑索普早期作品,包括一些以雜誌內頁及各種生活物件為材料的拼貼藝術。梅潑索普的作品線條剛毅果決,構圖古典均衡,主題人物充滿冷調的戲劇張力,對肌理膚質等細節的掌控近乎偏執,呈現出來的畫面因此震撼人心。

洛杉磯郡立藝術館的展題則是XYZ,X為梅潑索普經典的男同志性愉虐(SM)主題作品、Y為靜置的花朵肖像、Z則是非裔美籍男子的裸體肖像,並各自搭配文學作品,達到跨藝術領域的互文效果。為其磚紅色調的展場佈置,簡單乾淨,襯出所展出的影像作品非凡的力道。梅潑索普的作品被公認是世界攝影史的瑰寶,然而在已稱得上是民主開放的加州藝術館中,為數不少的觀眾仍在觀看時尷尬不已,並以嘻笑嘲諷甚至謾罵來保護自己對於作品主題的焦慮不安。從此看來,梅潑索普作品的藝術政治(politics of art)之旅,還有待繼續。


攝影 鄭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