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觀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觀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跨界異質性的身體嘉年華《安蘇雅.雷瑟東方舞饗宴秀》


照片/鄭芳婷

本文首刊於 BINDOPAPER 第五期

演出:安蘇雅.雷瑟(Ansuya Rathor)及其舞團表演者
時間:2013/1/17 19:30

地點:夏威夷歐胡島之印地果餐廳(Indigo Restaurant)

文/ 鄭芳婷

寶藍薄紗綴滿紫水晶的舞衣在黑暗中,伴著充滿中國風情的大紅燈籠旋轉有如妖冶蝴蝶翩翩起舞,一旁現場伴奏的中東鼓手及手持印度梵鐘的演奏家神情肅穆,有如進行著某種古老東方的宗教儀式。四周牆上貼著四角已泛黃的春聯以及人造塑膠扶桑花,端著雞尾酒的侍者以夏威夷方言輕聲為觀眾點菜。這裡是美國夏威夷州歐胡島中國城裡的中式餐廳,一個充滿商業異質性的跨文化空間,在正中央跳舞的正是安蘇雅.雷瑟(Ansuya Rathor),當代首屈一指的東方舞蹈/肚皮舞(Oriental Dance/Belly Dance)工作者。

雷瑟出生於加州歐海(Ojai),為黎巴嫩及印度移民家庭的第二代,其母親賈內尼.雷瑟(Janaeni Rathor)為六〇年代振興東方舞藝術的重要先驅。雷瑟稱其東方舞風格為Cabaribalusion,這個看似隨機組成的單字意指一種將歌舞夜總會、印地安部落儀式、印度寶萊塢、北非祭典風俗及摩登埃及舞等元素融為一體的東方舞風格,著重跨文化的原創性與實驗性,與一般引經據點的傳統東方舞有所不同。

雷瑟這晚所表演的舞蹈一共四齣:第一齣舞為當代美國商業大劇場風格東方舞,以磅礡的現代埃及流行嗩吶音樂伴舞。開頭以眩目的高速旋轉進場,搭配雷瑟招牌的甩髮動作及趾拔技巧,明艷活潑地照亮整個餐廳的舞台。第二齣轉進中慢版的印度搖滾流行樂,雷瑟妖嬈有如靈蛇一般的雙臂及身軀搭配沈穩唱音,腹部則隨著重金屬節奏擺振(Shimmy),繞在頸肩的紗巾被取下後,雷瑟滿場旋轉飛舞,在藍色與紅色的舞台燈光照耀下,有如克林姆(Climt)畫中瑰麗詭譎的畫像。雷瑟最後將紗巾纏繞於台下蹲踞的某位觀眾,引來一陣驚呼,然後回到舞台上,進入第三齣。音樂復轉進中快版,雷瑟以傳統民俗東方舞技巧讓全場情緒沸騰至最高點,明快經典的Baladi節奏讓觀眾紛紛鼓掌吹哨。於是第四場,音樂繼續著,雷瑟邀請台下觀眾共舞,頃刻,觀眾全湧上台前,熱鬧混亂的場面消弭了原本觀者與舞者之間的界線。這場表演最終於此嘉年華式的景象結束。

雷瑟的這場表演確實是美式資本主義的產物—夏威夷風俗、阿拉伯風情、印度特色、中國情調再加上百老滙劇場大秀的展演風格,跨界拼貼出來的異質性舞蹈身體,充滿蒙太奇式的衝突美感。誠然,直至今日,東方舞研究傾向將東方舞與東方主義(Orientalism)、跨國族主義(Transnationalism)相連結,並將之視作一種異國情調的產品( 見 Anthony Shay & Barbara Sellers Young著作Belly Dance: Orientalism, Transnationalism And Harem Fantasy,2005)。另一方面,珍.戴蒙 (Jane C. Desmond) 於其著作《展演觀光》 (Staging Tourism,1999,暫譯) 則討論到,在夏威夷高度觀光產業的體制中,表演身體是如何建構出來的,並且與夏威夷風俗完美結合。不可否認,雷瑟的表演帶有與夏威夷觀光產業合作的高度商業面向,然而,此商業面向並無法抹滅其表演中對於女性身體解放此一議題的討論。在表演結束後的訪談中,雷瑟本人亦提及:她的舞蹈是解放女體的各種嘗試,以混雜多元的策略風格來啓發女性對於身體的自覺與知覺。更值得一提的是,來觀賞這場表演的,近乎九成為女性觀眾,雷瑟充滿情色挑逗的胸部震顫及臀部浪擺動作皆是對這群女性觀眾投射,而這群觀眾熱情地回應雷瑟的表演,毫無羞澀不安。從此而論,雷瑟的表演雖然的確有與(後)殖民議題相關的論述空間,卻也具備對女性身體的正面討論與嘗試。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諧擬認同爆炸《Why國人》

本文首刊於國藝會藝評台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7565



演出:Solo Taiwan 說了台灣劇團
時間:2013/09/06 15:30
地點:Canopy Café 婆娑

文 鄭芳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戲劇表演學博士候選人)

由胡祐銘導演、卜凱蒂(Katie Partlow)編劇及演出的《Why國人》,恰如其又中又西(或,不中不西)的劇名設計,是一齣論述文化與國族認同的超級諧擬獨角戲。節目單上落落長的演出介紹,從沙特的存在哲學開始,卡夫卡、齊克果、卡繆、卡爾維諾等名字接連擠在一起,眼花繚亂。直至結尾,導演終於承認,這些文字只是逗著玩而已。莞爾之際,看似無關嚴肅的幽默調笑,實際上已點明台灣與外籍文化(人士)之間脆弱且荒謬的關係。

戲從一個外籍白人女子的美好旅行幻想開始。她愉悅地整理行裝,將象徵自己原始認同的物件一一打包。牆面上出現投影字樣,有如全知之神般指示女子如何適應台灣新生活,舞台中央的老舊木箱所置放的各種台灣雜物,則像是探險遊戲的生存道具。劇烈的文化衝突讓女子幾乎崩潰,她哭哭啼啼地打給家鄉老父,控訴著異地近乎奇人異事般的殘酷現實,然而隨著時間過去,女子漸漸融入新環境,講起流利中文,與台灣朋友調笑,唱起台灣當紅流行歌。當她從寄宿家庭收到象徵保佑的玉鐲時,她感動不已,幾乎已完全將台灣認同為「家」。

然而,轉瞬間,這個「家」卻開始急速崩塌。SARS來襲,女子從寄宿家庭中被驅逐。又,由於中文過分流利,女子遭質疑不夠「外國人」而必須接受所謂的「外國人真實度測驗」以保留其在台居留及工作權。所有測驗問題皆以一般台灣人對於外國人的刻板印象為標準答案:所謂「外國人」,必須是只講英文、不懂中文、討厭臭豆腐的「美國人」。為了通過測驗,女子只能妥協,填鴨式地提供正確解答,甚至遞交糞便檢驗。

台上一切如此荒謬,原本嘻嘻哈哈的觀眾至此也沈靜下來。這是一齣外國人編寫並表演給台灣人看的戲,故事看似僅就外國人的角度陳述,然而台下台灣觀眾的挫折並不亞於台上外國演員的受難。實際上,一切荒謬物事等同一種以幽默與溫馨精巧包裝的嚴肅控訴,控訴台式刻板印象此防衛機制背後所隱藏的跨國認同暴力。在此暴力的雙向循環之中,在台外籍文化(人士)同時帶有幻想式的崇高性(superiority)及焦慮式的賤斥性(abjection),正是在這兩種性質交互衝突之中,導致了故事中女子的認同挫敗,以及台下觀眾無以言喻的愧疚。

演出位於溫州街巷弄間的Canopy Café 婆娑咖啡館,館內空間已重新結構,觀眾群坐在中央地板所置放的坐墊上,習慣性面向某面看似舞台方向的牆,隨著演員自在地穿梭在館內各個角落,觀眾也必須隨之轉向。演員因此在表演的過程中不斷扭轉觀眾凝視的方向,隱喻著雙方你消我長的權力關係。投影在牆上的影像與文字,恰如其分地輔助演員,使獨角戲的韻律更為豐富。值得一提的是,單獨在台上的演員與隱形角色之間的對白節奏乾淨俐落,毫不拖泥帶水,顯現表導演方面的深厚功力。

《Why國人》絕對是一齣好看的戲,胡祐銘與卜凱蒂二人共同創作所碰撞出來的幽默笑梗從頭到尾幾乎沒有斷過。然而更深刻的是這些笑鬧底下所背負的無比沈重的認同議題,以及伴隨著此議題縈繞在所有觀眾心頭的焦慮與無奈。諧擬僅僅是一種表演策略,莊嚴才是本劇真正的質地。

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

數位化的城市文化嘉年華 ──2013年洛杉磯藝術遊街特別報導


曼恩街一景 攝影:林柔箴

本文首刊於《藝術收藏+設計》八月號

演出:眾藝術家
時間:2013/6/13 18:00-00:00

地點:LA downtown

洛杉磯藝術遊街 (LA ArtWalk) 於每個月第二個星期四的夜晚在洛杉磯市中心舉行。日落後,夜幕低垂,街燈與五彩燈泡照亮了原本天黑後便人煙稀少的市中心,熱鬧紛呈的綜合藝術活動橫跨數個街區,吸引了當地民眾、嬉皮、時尚工作者、演員和街頭表演者,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亦慕名而來,摩肩擦踵、人聲鼎沸,不似洛杉磯街頭平日的寬廣與安靜。

此活動創立於2004年,最初以位於百老滙街的「藝廊道」(Gallery Row)為主要展覽平台,鼓勵洛杉磯各地居民前來參觀,振興市中心的經濟與活力。隨著參展藝廊質與量愈佳,活動規模愈大,不僅各種表演工作者加入展演,鄰近的餐廳、酒館、劇場、創意小店、路邊攤、甚至是街角牆面皆成了藝術舞台。北至一街、南至十一街、東至洛杉磯街 (Los Angeles St.)、西至弗羅爾街 (Flower St.),街上隨處可聽見強而有勁的搖滾電音與詩歌吟唱,抬頭即是市中心獨有的高樓大廈城市建築景觀。作為藝術遊街據點的市中心,長年來為各大幫派及無業游民聚集之地,犯罪率居高不下,一旦過了下班時間,幾成鬼域。然而洛杉磯藝術遊街將充沛的文化能量注入夜晚的市中心,使得本區至少在每個月的某一個晚間有如嘉年華般歡樂並充滿創造力。當然四處站崗的大批警力仍提醒著遊客治安問題,隨處可聞到的大麻味也讓整個活動蒙上些許失控的氛圍。


羅伯雷諾藝廊(Robert Reynolds)展覽現場 攝影:林柔箴

●人、藝術與空間互動的瘋狂嘉年華

今年六月的藝術遊街計有超過五十個藝廊參展,種類涵蓋傳統油畫、普普藝術、東方浮世繪、雜燴拼貼、裝置藝術、雕刻、攝影、電影、人體藝術、行為藝術及數位科技創作。每個藝廊各有其獨特的策展方式,但都巧妙結合各個建築原本的歷史風貌及文化背景。藝品與空間巧妙相融擦撞,迸出新舊時代交替的火花。

以「春天藝術樓」 (Spring Arts Tower)為例,此建築共有十二層樓,開放參觀的空間為六樓,提供上百獨立藝術家在此常駐創作及展演。由人行道走入大樓,爬上蜿蜒的樓梯至六樓,眼前所見竟是一環形走廊,中央則為挑高三層樓的寬闊空間,其下二手書櫃有如叢林般層層堆疊,俯瞰甚是壯觀。在這充滿舊書堆疊陳列的大樓裡,書成為空間裝置藝術的最佳材料。而走廊上則設置十來個藝術家的攤位,衣著復古的行動藝術家賈桂林.瑟斯金(Jacqueline Suskin),安坐在一台老舊打字機前,為客人寫詩,價錢與主題皆由客人決定。只見她仔細聽取遊客所選的題目,躂躂噹噹開始打字,完成後隨即朗誦給客人聽。隔壁則是大衛.樂夫喬(Thingmaker David Lovejoy)的前衛裝置展,以異材質拼貼及各種二手古著商品為招牌。再有的是結合安迪沃荷式普普畫作及數位攝影的影像聯展,色彩濃豔,結構古典。靠近出口處,則是蓋瑟小鋪(Gather DTLA),一個結合石塊與毛線編織的飾品專賣店,店裡洋溢加州特有的樂活氣氛。整體言之,創意市集、表演藝術加上藝品展覽,顯得藝廊無限熱鬧。


春天藝術樓的藝術家賈桂林瑟斯金的詩店攤位 攝影:鄭芳婷

春天藝術樓以南三條街,便是以前衛藝術大雜燴聞名的「亥佛藝廊」 (The Hive Gallery & Studio),藝廊結構呈直線隧道形狀,牆上佈滿塗鴉和藝術裝置。廊內計有三十六位藝術家擺攤,藝術家身兼策展人及銷售員,幾乎都在攤位上與遊客互動聊天。這些藝術家創作風格各異,從幽默童趣的廣告噴畫到詭譎陰鬱的巫毒人偶,種類繁多。走廊最末端的高臺上設置DJ,現場播放歐陸電音,配上廊內幾位動畫角色扮演者漫步四處。大量的遊客擠滿藝廊有如迷宮的內部空間,循著指示方向緩緩前進,氣氛迷幻歡騰。出口處也站滿了人,大家興致盎然地觀賞一位非裔藝術家以石墨條與油漆為行人繪製巨型肖像。隔著馬路的對面,是一組結合印度西塔琴與埃及手鼓的現場音樂隊,充滿異國情調的演奏讓往來遊客情不自禁地在街上跳舞。


亥佛藝廊 攝影:林柔箴

隔壁一條是曼恩街,著名的「洛杉磯遊牧區」(Los Angeles Nomadic Division)即設立在此。這空間原本是市中心的農商銀行(Farmers & Merchants Bank),後改建為一大型綜合藝廊,長期展出主題性的當代藝術。本屆的藝術遊街活動適逢其「地方中的畫作」(Painting In Place)特展,參展的藝術家包括馬克.哈根(Mark Hagen)、大衛.韓卓恩(David Hendren)、金.費雪(Kim Fisher)等三十位,以風格迥異的各類創作技巧解構並重構藝術,從中探討「身體」、「記憶」與「空間」三項主題,並與藝廊的歷史性空間相互對話。


街頭藝術家 攝影:林柔箴

●到處皆是講求即興互動的玩耍與吃食

在斯普林街(Spring St.)洛杉磯中央劇院(LA Center Theatre)另設有一大型藝術市集(Art Mart),現場除有各式手工藝品展覽販賣,還有特邀至現場表演的藝術家。這些藝術家與現場觀眾進行有趣的互動,觀眾往往也成為表演的一份子。例如被邀請共舞的日本觀眾,就著非洲舞的鼓樂竟跳起日本舞踴;或是一群小朋友加入豔麗舞孃的肚皮舞表演;或是一時技癢的觀眾,拾起藝術家的紙筆加入戰局。此外,藉由圍觀民眾的攝影機,拍攝紀錄並上傳至網站上,使得表演的規模不斷放大,甚至跨越地理界線及文化隔閡。觀眾與藝術家之間的互動無疑成為藝術市集最特別的一道風景。


羅伯雷諾藝廊(Robert Reynolds)展覽現場 攝影:林柔箴

除此之外,藝術市集的隔壁設立了中央補給站,備有廠商提供的礦泉水、鞋子及帽子,讓前來遊街的觀眾免費索取。站內展出藝術家勒許.華瑞拉(Rush Varela)的攝影作品,亦有一些非營利組織宣傳推廣理念的攤位,像是致力於幫助貧民孤兒的柯拉森基金會(Corazon de Vida)及推廣安全性行為的洛杉磯愛滋病計畫(AIDS Project Los Angeles)。此中央補給站雖不是表演展覽的主要場地,卻也熱鬧滾滾。前來稍事歇腳的遊客們隨意坐在地上,聊聊彼此對展覽的心得,甚至當下自行組團,現場立即表演起來。


亥佛藝廊入口 攝影:林柔箴

正是因為藝術遊街的高度互動性與即興性,許多素人藝術家或業餘表演者特地前來一試身手,等待機會,而許多好萊塢娛樂產業工作者或星探也會趁此時尋找明日之星。因此,藝術遊街的活動呈現出明裡暗裡兩種氛圍:表面上是正式參展藝術家的公開競爭,私底下則是非正式參展藝術家之間的暗中匹敵,使得各類藝術展演活動豐富多元,充滿有機性,每一月的藝術遊街表現亦將影響到誰是下一月的參展藝術家。

●智慧型手機與行動網路結合的大地遊戲

由於藝術遊街的藝廊據點橫跨數十個街區,儘管多數開放時間從下午六點直至凌晨,將全部藝廊逛完仍然是十分困難的事,因此,規劃觀賞路徑便是一件重要任務。藝術遊街活動單位雖未提供建議路線,但其官網上詳列所有藝廊資訊,最近更推出了可供智慧型手機免費下載的App,讓遊客勾選有興趣的參觀藝點及餐廳,並客製適合的路線圖。而遊客依照路線與指示前進尋覓,漫遊在市中心的高樓叢林中,整個過程有如數位化的大地遊戲,所有的遊客皆成了玩家。網站上甚至設計了一個本屆藝術遊街專屬的「舞步」與路線,邀請所有玩家在遊街的時候動起來,使得整個活動更為活潑驚喜。

作為一個成功的藝術文化行銷策略,洛杉磯藝術遊街每月吸引超過兩萬五千名遊客,不僅快速推廣當地文化活動,更替城市作了最佳的長期廣告,有效結合社區再造、藝術推廣與城市復興,提供台灣大小城鎮文化政策思考新方向。

2013年3月11日 星期一

展演觀光:庫希歐呼啦山丘(Kuhio Mound) 夏威夷舞蹈表演


攝影 鄭芳婷

文 鄭芳婷

夏威夷歐胡島(Oahu)的火奴魯魯(Honolulu)為著名的觀光勝地,太平洋熱帶島嶼情調的情境配上全套觀光措施,使得此地終年吸引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在火奴魯魯最富盛名的威基基海灘中段,有一座綠草如茵的小型戶外公園,名為庫希歐呼拉山丘(Kuhio Beach Hula Mound),山丘上有一株枝葉繁茂的大樹,正好成為天然舞台的絕佳背景。每逢週二、四、五、六的傍晚,這裡就會舉行為時約一小時的免費夏威夷舞(註一)表演。於是時間一到,就可以見到大人小孩通通席地而坐,後方映著橘紅色優雅的夕陽,等待表演開始。

不到六點,舞台上已出現兩位現場演唱的表演者,男子彈著烏克麗麗,女子以沈穩極富感情的聲線演唱夏威夷文歌曲。序曲過後,正式表演開始,一位老先生出現在台上,朝著開放式舞台的三個方向吹奏巨型貝殼,有如號角響起。接著,不知何時混入觀眾席的三位演唱者起身,彷若天籟般隔空吟唱,於此同時,夏威夷舞者終於踏上舞台。

身穿小背心,露出腹部,頸間、頭頂、手腕與腳踝上皆套著五彩花圈,夏威夷舞者各個笑容可掬,感性多情。舞者共分兩組,一組以三位年輕女孩為主,另一組則是由近十位中年婦女組成。年輕組多半露出腹部,表演青春洋溢活潑暢快的舞曲;中年組則穿著連身長洋裝,詮釋優雅感性的抒情歌曲。無論哪一組,台下觀眾無不如癡如醉,舞台旁邊的花車攤販兜售著各種舞者表演用到的樂器,還有各款花環,真花假花,一片繽紛。隔壁就是以高級精品店出名的卡拉卡烏阿大街,大量日本觀光客戴著花圈,拎著剛採購來的大包小包,一眼望見山丘上的表演而歡聲雷動。

珍.戴蒙 (Jane C. Desmond) 於其著作《展演觀光》 (Staging Tourism,1999,暫譯) 一書中,細緻地論述了在夏威夷高度觀光產業的體制中,所謂的傳統與風俗是如何建構出來的。被「發明」出來的夏威夷文化與資本主義結盟後,推動並維持了整個夏威夷島的經濟,在開墾的同時,也消費(耗)當地原住民的文化產業。庫希歐呼拉山丘的表演看似免費大方,實際上,它暗喻著整個夏威夷觀光產業隱形驚人的力量,並同時間揭示了另一個問題:這樣一個免費的表演中,原住民表演者表演勞動所得是否與隔壁商家的獲利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呢?

註一:夏威夷舞蹈十分多元,最為人知者為以臀部快速環繞出名的大溪地舞和以手語敘事為特色的呼拉舞,可參考日本導演李相日於2006年拍攝的電影《扶桑花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