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9日 星期日

戰爭影像的消費性本質:安南堡攝影空間展


© Louie Palu; U.S. Marine Gysgt.
Carlos “OJ” Orjuela, age 31, Garmsir District,
Helmand Province, Afghanistan,
from Project: Home Front (2008)

時間:2013/5/19
地點:Annenberg Space For Photography

文 鄭芳婷

安南堡攝影空間(Annenberg Space For Photography)坐落於洛杉磯,是由安南堡基金會所投資設立的藝術展演空間,以各種數位及印刷攝影展聞名,致力於以攝影藝術展覽提供凝視世界不同的視角。

此次展題為《戰爭:武裝衝突及其餘波影像展》,與浩斯頓藝術館(The Museum of Fine Arts, Houston)合作。展出的攝影作品一百五十餘件,時間橫跨1887年至今,並以戰爭的各種主題作為分類,包括:戰前準備、每日操練、戰場直擊、餘波、醫療、戰俘、難民、行刑、喪葬及其他。其中也包括一些舉世聞名的攝影作品,像是艾佛列德.艾森斯泰特(Alfred Eisenstaedt)的《時代廣場的勝利紀念日》(V-J Day in Time Square)。展區出了攝影及少數實物展件,也定時播放紀錄片《戰爭攝影工作者》及其他數位影像。

V-J Day in Times Square

一塵不染的展覽空間中,置放各式高科技觸控式螢幕以服務觀看者,整潔平滑的空間對應出攝影作品中的腥風血雨、斷垣殘壁,營造出一種詭譎冰冷的氛圍。展場出口附近提供了印刷精美的空白卡片,提供訪客寫下心得,旁邊牆面上已是一大片貼得密密麻麻,大部份的心得都顯得相當感傷,除了為戰爭受害者祈禱外,也肯定展場相當「人性化」的策展方式。再一次,策展的高科技與人性化,加深了所展出作品中的殘酷與非人。

這個展覽近乎完美地體現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於《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中所提到的戰爭影像的消費性本質,並直指高科技策展方式所可能帶來的人性與非人。一群白人婦女對著越戰攝影作品在胸口劃十字,隔壁非裔孩童好奇地玩著觸控式數位影像裝置,還有一對亞裔年輕情侶駐足於印有和平等字樣的馬克杯與T恤櫃前,展覽對於戰爭重新思考的目的似乎已經與後現代資本主義難分難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