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看空間、身體與記憶如何互相建構《下一個編舞計畫I 創造—下一個風景》

演出:周先生和舞者們
時間:7.22.2011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文 鄭芳婷

當大家都等著周書毅還可以帶來什麼更動人的作品的時候,他惇惇厚厚地帶來了一大袋希望,裡面雖然沒有他自己實體的存在,可是充滿了「周先生」式的青春、幻惑及大膽。以華山文創園區中四館為表演場地,內部的四根梁柱有點刺眼地硬是擋住部份觀眾的視線。一開場,周書毅便幽幽地說:「不好意思,這邊原本不是一個表演場地,待會請大家稍微變動一下座位……」。沒有張狂豪奢的舞台的時候,對於空間的運用更為靈動輕巧。除了L型舞台完全被充分使用,右下舞台(樓梯下的空間)也被很好地與交錯的燈光結合著。原本慘白的牆面出現了立體的陰影,凸顯台上的舞者彷彿置身伽利哥畫作〈一條街的神祕與憂鬱〉一般的幻境。

當晚的表演由六段小品組成,各約十來分鐘。中場休息其實並不需要,如果取消,整體感會更加強烈。在六段小品產生了互文性以後,竟也陳列出某種屬於台灣新世代的集體記憶:逸樂而失重的生活節奏、緊張卻又麻木的人際關係、辭不達意的溝通方式、混亂卻倔強的精神態度。

郭秋妙的〈皺摺〉以母親與女兒的生命記憶為靈感,深厚地表達出兩人之間(或是,自己與自我之間)那凌駕言語形容的親密。兩位舞者耳鬢廝磨,重疊平行的姿態展演出一道動人的畫面。作為開場,〈皺摺〉輕柔地將所有觀眾放入一個適宜觀舞的溫度裡。接著溫度一變,余彥芳的〈關於消失的幾個提議〉反轉先前的平和氣氛,以充滿戲劇張力的肢體及刻意俗艷化的黑紗洋裝諧擬出存在與消失的命題。牆面上投射的迴廊影像簡單有力,讓在影像裡與影像外的舞者反覆堆疊,直至舞者主體呈現模糊狀態,觀者不再能夠確定何者才是最初的主角。接著,觀眾依照指示朝右舞台轉向,看見了從樓梯緩慢走下來的舞者,這是田孝慈的〈莖〉。簡華葆所設計的服裝以色彩搶眼的彈性布將舞者四肢及頭部全部套住,頭頂以上則延展到二樓,與舞作的概念—「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令人想起蜷川實花作品中鮮艷斑斕的植物意象。舞者的身體反覆於掙脫與擺動之間,暗示著「習慣」足以建構及規訓人性的力量。中場休息過後,葉名樺的〈零時片刻〉重新論述人與時間的拉扯。女舞者幹練優雅的肢體在大毯子上翻滾旋轉,有如胎兒擺動於羊水之中。男舞者拉著承載著女舞者的大毯子行走在舞台上,彷彿某種神祕儀式的展演。然而,男舞者的存在似乎只為幫助女舞者的表演,其不清楚的定位使得這段表演失去完整性。林祐如的〈獨奏,在移動中〉是一個美麗的過場。舞者的身體以或急或徐的速度流動在中性而私密的空間中,不斷地自我探索著。最後一個作品—廖苡晴的〈過境〉選擇在右上舞台的角落演出,兩面牆的裂縫中探出相當刺眼的燈光。舞者身上大片不規則剪裁的花布在風扇吹拂中鼓動有如蝴蝶破蛹而出的瞬間,瑰麗奇幻又充滿動人心弦的生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